这样的居住区景观才能吸引顾客的青睐

这段时间关于住宅趋势讨论很多,其中包括变化。有人质疑,疫情只是阶段性事件,不是常态化现象,真的有必要因为这件事专门对做调整吗?

产品趋势始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需求发生变化必然驱动产品调整。这段时间人们所提及的问题或短板,更多是原本缺失的部分,只是此前并没有太引起关注而已。

产品必然是不断趋于完善的,而这一疫会成为一个加速剂,让居住者及设计师重新思考社区的价值。

过去,住宅的“消费品”属性被过多的放大,最本质的居住属性反而被弱化了。未来会从重视觉,转向重内容。也就是围绕居住者的生活场景,去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新的趋势下,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从人的生活场景出发,倒推景观设计

景观空间首先是个公共活动空间,主体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什么人,有什么活动需求,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全龄化这几年在社区景观中已经普及,不仅在高端改善项目,刚需项目也会把儿童、青年、老年人等几类人群的活动需求考虑进去。围绕人们的活动场景,进行对应的景观设计。

举个例子,比如社区动线,过去常常是把它作为一个园路来考虑,与周边环境及功能割裂开来,没有考虑到行走其中的人,会发生哪些动作。

越秀专门针对“归家”这个场景,做了细致的主题研究,并把归家者划分为四种身份,身份转化的归家者、极致效率的归家者、社区互动的归家者和寻觅消遣的归家者,分别为他们设计一条归家园路,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动线系统。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这个动线系统串联起了19个场景,80项细节。比如针对漫游式的归家者设计可探索的趣味园路,并且布局趣味和体验型的设计细节。针对沉浸型的归家者,利用高差、半封闭景观,打造低调舒畅的归家园路。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这种模式,将原本散落在小区各处的功能模块,跟人性轨迹结合起来,形成连贯的景观空间,让功能不至于被闲置。

二、创造停留的条件,才能激活空间活力

在一个空间里面,总是会有一些角落能吸引人驻足,而一些角落总是冷冷清清,因为要让人停下来,无论是站一会,还是坐一会都需要支持物。

举个例子,儿童活动设施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但孩子通常是由看护人最常见的是老人带着的。如果只有儿童设施,而没有老人休息条件,老人不会在这呆很久,这意味着,孩子也不可能长时间在这里停留。

一个闲置的空间,是没有活力的。因此,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特点,还要考虑老人的需求,包括座椅、地势、气候条件等等,其中有很多细节可以推敲,比如说有靠背的座椅就比无靠背的凳子,更能让老人多坐一会。

三、适当做减法,给景观预留成长区间

对于居住者的需求研究得越多,想要实现的功能就复杂,又要全龄化,又要人性化, 还有智能化……其实,无论是从空间容量,还是成本控制上,设计都不可能一直做加法;空间填得太满,意味着它就没有弹性了,无法持续成长了。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妨碍。

比如过去一些社区空白处消防登高面摆放移动花钵,或者健身设备,到了紧急时期,这些设施设备可能影响救护车辆的回车和停放。

相反的,未来社区景观应该更提倡科学的布局,该留白的地方应该留白,比如采用地面划线的方法,作为活动场所。相反的,在不占用消防登高面积的前提下,在各组团周边处增加一些更实用,更人性化的东西,比如洗手池,单元快递柜,座椅等。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适度留白,空间也会更有生命力。

比如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结合,给慢生树种预留生长空间。像深圳·中海半山溪谷这个项目已经交付10年以上,建造时,的单方造价不到200元人民币,但建成四、五年后,随着苗木的长大,景观效果越来越好,现在整个社区看起来郁郁葱葱。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小区景观这样做,房子才能大卖!(二)

规划的时候,就要预见到几年后每株植物的状态,植物与植物间的排布不过于紧凑,为未来植物生长留足空间。同时,使得成长起来的植物互相渗透,相处支撑,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体系。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ID:mydcyjy

作者:听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