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点景建筑。亭,四面无墙通天地,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近水远山、幽竹花径、枯石活泉等景物构成美好的画面。
设计场地位于邛崃周边一片视野广阔的稻田,稻田周边分布了四川传统林盘,现代的农业种植园及大尺度配套建筑。
设计主旨在于以人造物恰当地介入自然风物之中,以几何恰当地介入有机。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3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4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5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6
以三角形阵列的金属网片营造了“雾”的视觉感受,漂浮在地面上,几何形态的“雾”轻触稻田,视线穿透过去,若有若无。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8
在“雾”的内部“挖出”规则空间和通道,“有”的部分形成了雾状轮廓,“无”形成了空间,营造了“亭”的场景,等待观众进入,面对稻田,欣赏大地出演。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9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0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1
项目位于拥有190年历史的青石寨门前的稻田,在田埂之上,它们既是更好观赏青石寨的景观建筑,也是未来乡民生产和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2
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在建筑上攀爬玩耍,村里的伯伯可以把辣椒和玉米挂在稻亭上。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3
稻亭长廊是延展于田埂上的景观建筑,采用95mm宽度的胶合木框架体系建造,平台宽度1.4米,高2.6米,提供未来可生长的立面连接。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4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5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6
建筑全部采用基于数字技术设计和生产的胶合木拼装方式,通过榫卯和螺栓连接,“零”混凝土和点状基础是我们一贯轻触自然的态度。
▼基于数字技术设计和生产的胶合木通过榫卯和螺栓连接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7
“稻田里的城乡共建-稻亭”现在是村民聚会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时不时来觅食的成群鸡鸭也加入其中,吸引了很多路过的人在此驻足观望,或欣然步入田中。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8
春天这里会变成油菜花田,
稻亭长廊将与盛开的花儿,
灿烂在十里春风中;
初夏油菜花将回田滋养土地,
守护新一季的青苗长成。
明年秋天这里会是什么样呢?
期待更多的美好……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19
桂林山水甲天下,项目地位于阳朔印象刘三姐园区,中国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环境区之一。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0
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覆盖有大片竹子,形成了竹林绿道长廊的结构。为了与已经存在的方式相吻合,新建筑考虑借用竹子的生长习性和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将其重新配置以形成新的空间。在竹丛之间形成一层手工编织高低错落的“竹网”,提供了可以避开常规降雨的步行区域:“手工竹艺长廊”。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1
“手工竹艺长廊”的竹棚飘浮在错落而至的竹丛之间,乍一看,它似乎几乎没有依靠结构支撑,只有竹丛穿过竹棚圆形的开口空间并向上生长,而隐藏在其中的如竹子般粗细的结构柱,则从其立足点开始向上向外旋转而扭曲地,如模仿了竹子的生长模式一般,也长入圆形的开口空间并与竹棚内部的结构相连。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2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3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4
“手工竹艺长廊”的竹条编织表面从入口的位置延伸140米有余,呈倒置景观的形状,并不同高低幅度地上下起伏。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5
光线穿透竹编波浪,将斑驳的光点散布到地面上。当在竹棚下行走时,光亮通过竹棚散射开,均匀地照亮整个空间,但当抬头仰望时,却可感受到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6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7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8

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_29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