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乡村”的建设——“碳中和”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114706gkg19c0j8ctp5gv9

One
1147050asqvdhojezfboev
1147050asqvdhojezfboev
文末有乡村资料合集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面对这一全球性的议题,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一句承诺,碳中和,走进了大众视野。

何为碳中和,即指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可以通过自然或人为的碳汇方式吸收而实现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主要集中在城区,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但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12%,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空间巨大。与此同时乡村也蕴含着巨大待挖掘的碳汇潜力,也让乡村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

“碳中和”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和要求,农业农村部正在组织编制《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此外2021年6月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也为农业农村减污降碳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因此,落实“双碳”目标,要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协同推进,既让“双碳”目标助力乡村的生态振兴和发展,也使农业农村能充分发挥减碳和碳汇潜力,共同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114706gu1f6ku3avrxspnl.png.thumb_
图:“碳中和-乡村振兴”融合机制

低碳乡村的路径探索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乡融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引领和激发,不断探索农业固碳增汇和空间减排的能力,助力乡村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将为我国最终实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减少碳排放源的路径

减少乡村碳排放源、降低乡村碳排主要着眼于构建乡村清洁能源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与推进农房节能改造三个维度。
  • 构建乡村清洁能源体系
近年来,电力和天然气的普及改善了农民用能条件,但乡村清洁能源发展还较为滞后。自2017年国家启动了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煤改气”“煤改电”存在成本高、补贴少、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返煤现象频现。在“双碳”背景下,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资源条件等,加快构建乡村清洁能源体系,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能源资源丰富,拥有风、光、水、地热等自然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可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光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电网的能级;推进农作物秸秆、林业废料、禽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强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构建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强化清洁供暖设施建设,加大生物质锅炉(炉具)、太阳能集热器等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北方冬季清洁取暖。
同时还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带动集体产业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有效的将乡村生态价值转换为GDP。
  •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作为乡村主要的碳排放源,也是乡村减排的关键所在。传统农业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高化学品投入(化肥、和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高废弃物量(作物秸秆、农药和农膜包装物、畜禽粪便等)排放等为代价的粗放式经营。在未来,可通过引导农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低碳化、生产绿色化、产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节约型循环农业,即在保障农业生产率较快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化学品的低投入、低排放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例如引入秸秆还田技术、新型农业循环模式、新型燃料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即将传统农业实践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碳排放的精准监控和高效管理。例如高效灌溉、有针对性地精确使用杀虫剂和肥料等;利用物联网智能农业技术实时检测杂草或侵染物,监测天气和土壤等状况来减少投入品的使用量;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溯源和监督,让产品优质化成为可能。
  • 推进农房节能改造
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农房的绿色节能改造,也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乡村仍以老旧的传统建筑为主,使用的建材低端劣质,对乡村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据预测,未来15年内我国乡村至少需要改造或新建建筑面积约260亿平方米,节能潜力巨大。未来农房改造的大方向为,鼓励建设绿色农房,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鼓励智能光伏与融合创新发展。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从国家政策层面鼓励、推动绿色建材下乡。
增加碳汇的路径

乡村增加碳汇的路径主要可分为改善农业管理和植树造林两大方面。
首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通过加强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固碳能力的科学测算,从而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做出长期的合理规划。另外也需要农田草地的质量,即提供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实现农田碳源到碳汇的转变,达到固碳增汇的效果。如我国正在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休耕轮作及有机肥施用等项目,均是很好的实践。
其次是林业碳汇,是最重要的储碳载体。可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提升乡村森林的碳汇能力。如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土绿化行动,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已获得普遍认可。同时在保护基础上,还可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弘扬森林文化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也可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拓展碳金融的路径

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碳”变得值钱了,生态资源也变得值钱了。基于城乡“地景状态的差异”,决定了城乡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方式不同,也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提供了破题点。未来碳金融将作为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和激励机制,促进城乡等值融合发展。

顺应乡村生产生活低碳发展和产业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经济模式的低碳化适应创新尤为重要。因此应从乡村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全局出发,建立健全乡村绿色碳金融体系。

乡村碳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乡村低碳项目开发投融资和乡村碳交易服务。一方面乡村低碳项目开发投融资可以为清洁能源、绿色农业、节能农房等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乡村碳交易服务可以包括林草农碳汇交易、清洁能源碳交易和低碳农业碳交易等。通过碳金融服务可引导绿色低碳专项资金、社会资本等合理流入乡村,进而有效推动和引导农业农村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另外考虑到乡村资源产权较为分散,缺乏将碳减排量向市场售卖的机制体制,因此应建立利益联结的“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碳交易机制,保障乡村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外实践案例

我国低碳乡村尚处于摸索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生态村的先进建设经验或值得我们学习。
114706a2n3pf0uerseiwvk
芬虹村丨系统化的可持续村庄
生态村的崛起

芬虹生态村位于苏格兰东北角,依傍在莫瑞斐斯海岸(Moray Firth coast)边。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消退,彼日熙攘的港湾也逐渐凋零没落。直到1960年代,几个失意青年到此,在荒凉的沙地上撒下种子,开辟菜园,种植胡萝卜、莴苣、豌豆和大白菜,品质极高成为网红瓜果。就是“这一撒”,“结”出了如今极负盛名的“生态村”。
生态村的现状

芬虹村发展至今拥有两个园区,约有360多位居民。每年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14000多人来这里参观、游览、培训。55年间,这片废地变成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村落,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培训的重要基地,全球生态村联盟的总部所在地。
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生态建筑 

至今我们已建起了61座生态建筑并且制定了尊重生态环境的持续建设方案。芬虹生态村已经形成了环保、节能的独特建筑体系。由天然、无毒材料构成的“会呼吸的墙体”结构有益于人体,并能有效调节空气湿度和质量。还尝试使用稻草做建筑材料、用废弃汽车轮胎建设“地球船”(Earthship)系统,并将继续尝试新的生态建筑创意。
 绿色能源 

生态村的四个风力发电机容量是750千瓦,所产生电力主要用于本地电网。同时,我们还对外输送可再生电力资源。他们还安装了光伏太阳能板、地源热泵等一些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统。同时还在研究使用混合动力、电力和燃料电池等动力的交通工具。

生态村内很多家庭和公共建筑都安装了太阳能热统。社区内一家公司为居民和企业在新建筑上或改造现有建筑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社区内大多数新建筑都设计引入“被动式太阳能”,例如南向开窗、暖房以及尽量减少北墙开窗等,减少房间加热需求。新老建筑的取暖全部采用可持续采伐的木材。

 污水生物处理 

为改善居住地的水循环利用,制定了分阶段的计划,对水资源进行负责任的管理。1995年建成了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命名为“生命机器”(Living Machine),使用了John Todd博士研发的技术,这一技术模仿自然环境下的水清洁系统,在温室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微型生态体系,使用无化合物的自然生物系统清理污水。

 废物循环利用方面 

实施了多种循环利用项目(包括铁、玻璃、纸、电池和衣物“银行”),并且一直在帮助地方政府在本地推广循环使用的服务。

 可持续经济 

经过40多年,芬虹基金会的社区已发展出了多元化的60多家企业和项目,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本地经济体系。

114707gmdlyqf5wg5v04wt.png.thumb_

结语

天人共美的好生态,绿色优质的好产品,包含着人们对的向往,是乡村最独特的价值所在。未来可借鉴国际生态村的先进理念,将中国的传统乡村提升为绿色宜居、产业兴旺、底蕴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乡村,必将为世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实践示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