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附
滨水旅游景观资料大合集
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


不同驳岸的设计与周围地形结合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的安全、美观和高效越来越受到规划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成为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滨水区建筑布置
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加冷河道修复


生态论证

广州CBD商务区珠江北岸城市设计与滨水景观
公共滨水景观的成功与否主要分为几点:
● 路网的营造
一个优秀的公园设计,其路网的设计必定也是出色的,这项定理同样适用于滨水公园上,滨水公园由于其滨水的特性,场地形态大多为条带状,其路网的设计也大多是平行穿插于水岸而进行设计的,能够满足游客更好对水岸的观赏。通常的设计手法为以一条富于变化的主园路结合多条纵横交错的次园路从而形成一个“迂回曲折”“百步一景”的游园路网系统。
● 地形的营造
滨水公园由于其拥有滨水的先天因素,因此在地形的设计上更加突出滨水天际线的变化及地形天际线对滨水沿岸及道路两侧景观的呼应,形成延绵不断的上下起伏空间.
● 集散空间的营造
所谓集散空间就是公园的游客聚集点,在滨水公园中,集散空间是为游客去岸边观景提供一个承上启下的场所。一般都会设置在公园的交通要道附近,形成以大型广场为主的,配以齐全的服务设施,形成该公园的地标性区域。
● 活动空间的营造
要使更多的年轻游客停留在公园里,富有趣味的活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活动空间指的是体育运动场所及儿童游乐场所。优秀的运动及游乐场地的设计会为整个公园增添更多的现代感,这正是如今的滨水景观所需要的“不仅是园林”。
● 人文空间的营造
文化与艺术是现代公园的灵魂所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公园是否有文化与艺术场所,并使其带动周边的人文氛围,是评价其能否具有高端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滨水景观的设计上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营造出滨水文化和滨水艺术的交流及休闲场所.
● 临水空间的营造
滨水公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亲水性,有设计感的临水步道、亲水平台,水岸广场等是滨水公园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创意的区域。“观水”、“亲水”、“凭栏远眺” 为临水空间设计的三种手法。
● 生态系统的营造
生态设计是现今公共景观设计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涵盖学科广泛,对场地要求高,因此做好生态设计也一直是景观设计师的期望与难题。常规的生态设计一般分为“水生生态工程”、“湖滨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等。
● 滨水建筑的营造
任何公共景观都需要相配套的公共建筑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及商业运作。滨水公园内的建筑设计更好的依托滨水优势,使其能与水岸线天际线和谐的融合为一体。
● 滨水夜景的营造
滨水公园的夜景设计相对于内陆公园多了一条水岸夜景线。正是这条水岸夜景线才让滨水景观的夜晚更具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水岸夜景的设计是整个滨水灯光设计的重点所在,一般都会遵循“一线”、“一轴”、“多组团”的夜景设计手法来突显滨水公园的夜色。
●历史遗存及现代艺术的营造
由于滨水公园场地大多是从老厂房拆迁而来,不可避免会留有一些富有浓厚工业气息的构架及设备,这些设备都是设计师发挥奇思妙想的利器,通过对这些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及改造不仅可以增加景观亮点,更是一种新式环保设计。
●滨水植被的营造
滨水公园的植被设计增加了针对乔木天际线变化的把握以及抵御强风的抗风林的设计。植被结构设计上应以多元化组团为主,线形上应考虑沿岸及主要路网轴线视线通透性,以及植被的四季色相的交替。
© 版权声明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